outside



x



















真實總讓人難以承受,但也是因為願意真實面對,才得以真正地再前行一點?


就這樣我在不惑之都好幾年(?),開始了生命中第一次的碩士生涯,第一學期的結束是聖誕前的假期。說起我印象最深刻的聖誕,是在艾索媽媽與泰瑞爸爸位於英國南部靠海小鎮的家,一對當年已經退休的英國夫婦。也是我第一次完全獨自旅居生活認識的寄宿家庭。我曾邀了親姊姊與其一位友人一同渡過了一個我至今認為難以忘懷的聖誕節。幾年後,隨著泰瑞爸爸因病去世,最後一次探望艾索媽媽,她已經獨自搬回倫敦近郊。後來在我30歲在倫敦學士畢業時,多虧父親與弟弟的支撐,我才能帶了特地來參加畢業典禮的老媽與姊姊與艾索媽媽共進了午餐。一晃眼,那個首次真正在歐洲渡過的聖誕節,也已經是一個近25年前的記憶。


記憶。回憶。沒有意識誤植的想念。

你想,我為什麼會在這裡的?


也許追尋夢想有時只不過是一個讓自己逃避現實好聽的說法而已。

也許需要一點一滴記憶的回溯,才能試著加入不同的角度觀點,理清是為什麼演變成現在這副模樣的。


高中畢業後,在結束近十年的固定領薪生涯,又過了十幾年的自僱者生活,再有幸的得到過德國駐村藝術家整整一年的獎學金,以為可以有點什麼的再重新開始了之後又打破了自己以為的想像 . 隨之而來的新冠疫情跟看似海關限制尾端的2022,我又決定持續性的在巴黎待了2年多,2020疫情期間,我在台灣就這樣看著原本還能當個freelancer靠接案生活的案件一點一點地消失,跟著眼見著父母親漸漸老去與身體衰弱的變化,我其實已經慢慢失去對於不停掙錢的動力,我的內心也從不否認金錢的重要性,我回想起2014年我的行為藝術個展,”那藝術家,做什麼?”是的,每年末我都在想著,幹,我到底都在做了什麼?我提出的疑問其實每次的問題都是在質問我自己。


其實我真的不認為我能夠靠藝術維持生活,於是我這十多年來,什麼都做了一點,好像什麼都能做,也好像什麼都做不到。

我喜歡稱呼自己是打雜的,也從諸多打雜工作裡頭中獲得很多的樂趣,我喜歡未知的一切,好像可以跳脫既有思維,能夠挖掘不一樣的解決方案,我覺得好多的事物的就算結果只有一個,但答案與過程可以是千百種樣貌出現的可能性。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也許是老是太依照感覺行事,我真的不知道怎麼量化我的想像與現實世界的平衡。一直如此,糾纏不清。


碩一第一學期的最後一堂其一的實作課,我懷念以前在拍片製作道具佈景的那些日子,然後我就用了這些可以說服自己的藉口,買了一點不熟悉的材料作道具來融入我的裝置作品裡。我一直喜歡手作,觸碰這些不同的材料與製作的過程總讓我內心感到平靜與刺激腦細胞分散轉動可獲得的緩和。


到底為什麼?


為什麼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我為什麼就這樣在巴黎待了下至今2年多了,開頭的理由一定少不了是因為你和我。


我其實不是一個很喜歡辯論的人,然後加上第三語言的能力有限,通常我更想去先學會聽勝過辯,我總覺得知道為什麼跟找出解決未知問題的方法遠比已所知道的方式更為有趣。但畢竟這些不屬於現實運轉的方式。然後不時想著類似的問題,我在這究竟幹了些什麼?


節日


我記得幼時每每過節回到外婆家,餐桌上的配備最少都是一個小盤2個碗,一個大碗裝飯而小碗盛湯,一旁附著個人的湯勺與一對筷為起跳,進入餐後的甜點或水果前,會換掉所有正餐前的餐具與殘食。這是我對外婆的記憶,也是我開始意識能夠想念他們的方式。


從前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如今我感謝他們的存在以及曾經,在我不惑之年之際與事實超級迷惘與困惑的時候,前人的留下是給我想要反思的動力,

即便我還是無所適從,我感謝暫時依然可以不用追趕現實的殘酷,暫時還能遠離那些我還沒有辦法以及有能力面臨的經濟現實何其有幸(都不曉得可以維持多久)。


其實我想要面對的,一直都不是靠他人眼中批評或讚美的自己

我總是想要面對的跟在乎的自己,是一個不盡符合自我想像以及總是會持續犯錯的人。


追尋夢想有時只不過是一個讓自己逃避現實好聽的說法而已。

我並不覺得這樣坦承有什麼不對的,如果連自己都沒有面對自己的勇氣

那個只能暫時說服自己的答案,根本也解決不了真正以及那些被衍生的問題吧。



後記:

1。去年碩士申請時,我沒意識的連第一階段的上傳資料都犯了接連錯誤,還只送了一間學校,知道的人都說我超瘋(應該是白痴),我到後來才後知後覺的意識到我是天殺的是自找的死胡同。申請碩士是一個為了獲取再多一點的時間讓我能夠消化還沒消化完的人生題目,不過第一次的碩士學習也讓我開始一點一點緩慢釐清很多事真是有趣。

2。不要想實話可以適用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畢竟人大多都沒有辦法準備好去面對否定自己的時刻,沉默有時真的就是金,已經擁有一定基本物質的人並不需要錦上來添花。

3。結果也許只有一個,但過程與答案絕對超過既定的認知。其實我還是喜歡先聽先看勝過先辯論,即便當下會讓自己看來像個傻瓜。也許是來法國是讓我學會培養更有耐心與更放開的態度。(是不是又在說服自己找到讓自己好稍微好過的理由我不知道)不過相較住過的英國與德國,法國某種程度最有意思的是萬事沒有一定的結果,意思是,在其他地方只要備齊資料,剩下大都只是等的時間長短而已,然而,這裡有較大的機率是看人碰運氣,然後因為一件事可被影響的因素實在太多了,所以也不需要過度質疑自我能量的消耗。

4。又畫了我的窗台,也許是因為他是我的小窩能夠最有一點變化的存在,上次我再加了自製DIY三段式折疊桌,然後兼具拍攝的背景基底白幕功能(有機會來試試換個綠key或藍key好了),偶爾往窗看,保持內心一點小小滿足的微笑。

5。我有很多時間花在與自己獨處,而且某種程度有享受於其中,我常一個人旅行,亂無目的的逛,看電影,發呆,看醫生,亂聊亂不聊,選擇不想或想參加的聚會,說真的,我有時候真的需要一個人消化與回想假想各種面向的可能,我嘗試著想著如果我是你,我就能理解為什麼了,當題目的答案能夠被解開,我就隨之能夠釋懷了,不過,你和我想的並不會是他的選擇與想像,於是我又開始陷入你我他的題目裡,這對中年人之後的腦袋主機來說,有夠累啊。


outside

29.7cm x 21cm 

Charcoal pencil / Post-it markers collage on grained drawing paper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