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ng India

Finding India at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印度
稱霸世界第二人口數古文帝國
除了瑜珈和咖哩
拉茶和甩餅
本世紀以寶萊塢歌舞著稱流入大銀幕
這片廣土擁有超過二十多種語言
也有著和中國類似的懸殊貧富差距
曾為英國殖民
以致到現今
英國四處可見早期移民下的印度後裔
有時
我依稀還聽見曾短暫住過的London Whitechapel的大街上
四處充斥的吹笛音樂和色彩繽紛的紡紗隨風飛舞著
還有拈香飄散周圍的味道
他們喜愛豔麗顯目的搭配色
跟著掛滿拎瑯響的飾品
讓我覺得印度女人跳起舞來特別爍麗
藍色Rama羅摩神或是美妙姿態的濕婆神Siva
讓整個印度神教罩上一層想一窺究竟的詭秘

事實上
在一個傳誦已久的宗教裡
總是可以看見一套思想衝擊影響的涵意
就像我之前對於穆斯林現代藝術家們的作品
所展現的內層意念表達會如此感興趣的原因大抵相同
也加上背景環境的造就
自然而然
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會對同一個相同問題的答案
有另一層面角度的解釋

1970年出生的印度藝術家G.R.Iranna這件"Dead Smile"
二十具蹲坐在地的男子雕像們
蒙上黑布宛如等待行刑迎接未知死亡的姿勢
一個不知道有共同者的孤單
空間裡頭排列的無奈人形
我不禁連想起法國同年的藝術家Kader Attia07年的"Ghost"
在某部份上巧有相同點
特異的時候我們覺得只有自己是孤立
遵守多數服從的時候我們卻開始無力失自我
這樣的規則該如何適從

Shine Shivan(1982,Kerala)的"Sperm Weaver"系列
錄像影片是在自然大地中
那個徜徉在白色泡沫
快樂扭轉的男性形體
像在子宮或著在精液裡頭打轉的精蟲
若人本為一體又有何其性別之差異
我喜歡他以百分比率的多寡而不是構造的不同
來闡釋每個人真正性別的偏向性

Nalini Malani(1946,Karachi)"Unity in Diversity"
我今天看到最喜歡的錄像作品
同樣
因受Nalini自己背景時期有關
1940年代後期
印度的穆斯林開始策劃獨立
而後終於分割成為另一單國'巴基斯坦'
也造成50年代後印巴之間不斷的戰火
因此
"Unity in Diversity"充滿了死亡之下的故事
影片有的是灰黑的冷漠調
音樂像穿梭現實與悲觀中的偽烏托邦在那輕聲奏起
用著看似簡單平實的文字
淡淡描述一場殘嗜冷酷的悲劇



我一向還是認為經過負面榨壓或著衝突的對等下
那反向的正面結果就是一個創造具體化下的功臣


ps:
這展覽中
我對於每個藝術家作品標籤短介都是用放映的小螢幕
自動切換的畫面會讓喜歡抄寫的我感到很困擾
不知是自己對現代科技很感冒的主意識影響
還是是我活的太原始

Comments

Popular Posts